close

  對於沒有太多積蓄的普通百姓來說,餘額寶的橫空出世,讓人們的“散碎銀子”有了好去處:理財沒有門檻,金額多少不限,隨時可以存取。像活期儲蓄一樣方便,利率收益卻比5年定期存款還要高,這樣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。眾星捧月之下,餘額寶在不到一年時間里飛速發展,到2月底,餘額寶用戶數量超過8100萬,規模突破5000億元。
  然而,就在餘額寶受到百姓青睞的同時,社會上也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,認為餘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“吸血鬼”、金融“寄生蟲”。餘額寶以高於銀行的利率吸引客戶,嚴重干擾了利率市場,應當予以取締。
  話聽起來有些刺耳,但追蹤一下餘額寶的賺錢路徑,就不難發現它的確是在用銀行的錢來賺銀行的錢:先用較高利率把銀行的活期儲蓄吸引過來,再把這些錢“化零為整”,以更高的利率重新存入銀行,來賺取“利差”。
  通常而言,銀行是看“錢”下菜碟,存款利率分為三六九等。其中,活期存款利率最低,年利率只有0.35%;定期存款利率要高一些,三年期年利率為4.25%;利率最高、條件最優厚的是同業協議存款,7天或一個月的年化利率可以超過6%,甚至高達9%。當然,這高利率的待遇只有金融機構的大資金才能享受,百姓手裡的“散錢”“活錢”是不行的。正是因為活期儲蓄與協議存款之間如此大的利差,才使餘額寶能夠借助貨幣基金,把活期存款變成協議存款,一倒手就賺了個盆滿缽滿。
  由此看來,餘額寶之所以能夠空手套白狼,趴在銀行身上“吸血”,從根上說還是銀行有短板:一頭是給出的收益太低,留不住百姓的散錢;另一頭又禁不住大資金的誘惑,競相開出“高價”爭搶。但凡銀行能夠對“散錢”高看一眼,對“大錢”淡定一些,餘額寶們也不會有那麼大的生存空間。
  按理說,百姓的“散錢”本來就是放在銀行的,而且銀行旗下大都有自己的貨幣基金,應該比餘額寶之類更有優勢。而銀行不肯這樣做的原因,還在於壟斷。百姓無論把錢放到哪家銀行,活期存款的收益都一樣低,“愛存不存”。對普通百姓來說,這點錢不存銀行也沒有更好的去處,收益再低也只能認了。
  實際上,涓涓細流可以成江河,百姓手中的“散錢”放到銀行,加起來絕對是一筆“大錢”。數據顯示,截至2013年底,我國居民個人儲蓄存款總量達45萬億元,其中超過16萬億元為活期存款,占存款總量1/3還多。這些錢,銀行以極低的利率拿過來,再貸出去,利率一下子翻了幾十倍,收益相當可觀。
  銀行財源滾滾,百姓的回報卻低得可憐,顯然不合理。眼下,面對新的市場競爭,不少銀行也推出了類似餘額寶的高收益產品。然而,不論理財產品叫什麼“寶”,說到底百姓的資金才是寶。金融機構要真正把百姓的資金當成寶,存款利率市場化是關鍵一步。到那時,錢往“高”處走,百姓資金提高收益無須再經過貨幣基金“倒手”,而是哪家銀行給的利率高就把錢存到哪家。市場競爭讓百姓的資金成了“香餑餑”,金融機構對百姓的資金不敢怠慢和虧欠,才能實現雙方利益共享。
(原標題:把百姓資金當成寶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74skgh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